“生命情懷”系列:用慧眼發現獨特的生命之光
來源:
|
作者:yuedutianxia
|
發布時間: 2017-11-10
|
1798 次瀏覽
|
分享到:
張大諾堅持做了10年的臨終陪護,只有他能寫出《她們知道我來過》;鄒文用15年記錄自閉癥兒子康康的點點滴滴,只有她能寫出《康康的世界》;柴麗麗既是漸凍人又是醫生,她殘疾的身體包裹的是一顆陽光的心,也只有她能寫出《痛并明白著:一個漸凍人醫生對生命的溫情凝望》……這就是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“生命情懷”系列圖書。
張大諾堅持做了10年的臨終陪護,只有他能寫出《她們知道我來過》;鄒文用15年記錄自閉癥兒子康康的點點滴滴,只有她能寫出《康康的世界》;柴麗麗既是漸凍人又是醫生,她殘疾的身體包裹的是一顆陽光的心,也只有她能寫出《痛并明白著:一個漸凍人醫生對生命的溫情凝望》……這就是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“生命情懷”系列圖書。
“只有他們才能寫這幾本書。”中國青年出版社編審、“生命情懷”系列圖書責任編輯彭明榜在接受《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》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,這幾本書,向再好的作家約稿,讓作家去怎樣體驗生活,都不可能寫出現在這個樣子。
被一篇后記所“打倒”
《痛并明白著》至今出版不到一個月,僅該書作者柴麗麗自己就訂出去了600冊。不少人是買了一本,又來買第二本,甚至一下子買幾本,作為禮物送給朋友——生命的禮物!“我相信,這本書靠口口相傳,也一定會有不錯的發行量。它是公益類出版嗎?是,有很好的公益性。又不是,它不靠資助,或許還有不錯的經濟效益。”彭明榜說。
而實際上,這套書出版的一開始并不被彭明榜看好,用彭明榜的話來說,就是“基本沒有出版愿望”。“開始以為它就是一本殘疾人寫的‘身殘志堅’的老套書。”在他看來,殘疾人寫自己,很難跑出“身殘志堅”的老套。而這類書,外國的已有海倫·凱勒的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》,中國的已有張海迪的《輪椅上的夢》。標桿立在那兒,很難超越。再寫,就只能放進“公益出版”的筐里了。可是,出版社并沒有這樣一個現成的筐放在那兒。“我有足夠的善良,但沒有足夠的堅強。我擔心這樣的書出一本,會引來一堆,而拒絕每一本,我的心都會疼,我又不可能來者不拒。”最初彭明榜向《痛并快樂著》一書作者柴麗麗表達了他內心的真實想法。
在只是看到簡介和目錄時,不但沒有出版的愿望,由此彭明榜也理解了其他出版社為什么會退稿。直到她把全書發給彭明榜,開始先讀了后記,而柴麗麗寫的一篇后記一下子就“打倒”了彭明榜。“我從后記里看到了她這個人的層次、她對生命的獨特體驗,甚至連她筆下的痛苦都被鍍上了一層光斑,不是讓人糾結,而是給人一種暖意和珍惜。”接下來,彭明榜再去通讀全書,發現她不只是講了與殘疾做斗爭的故事,更講了她如何與殘疾和諧相處。讀她的這本書,當然也會讓人流淚,但它是讓你笑著流淚的。
可遇不可求的選題
在圖書出版,特別是在系列圖書出版過程中,我們往往更加強調編輯的選題策劃。但實際上,“生命情懷”系列圖書出版給予大家的啟示是,編輯還應該擁有一雙善于“發現的眼光”。“除了《她們知道我來過》是之前就知道有稿子的,《康康的世界》和《痛并明白著》都是偶然碰到的,并沒有預先的策劃,只是有‘突然的發現’。”
“生命情懷”書系的第一本,以臨終關懷為主題的《她們知道我來過》成為“2014中國好書”后,不少人對彭明榜說,這個選題很好。事實是,當初決定做這個選題時,他也聽到不少人說太沉重了,這書賣給誰呀?
在很多編輯眼里,有可能都會漏掉的選題,但彭明榜卻抓住了:康康的媽媽寫了十幾年博客,之前一直沒有出書。所以彭明榜將其看作為了等待與他相遇;柴麗麗的書稿也被多家出版社退過,“是因為我發現它們‘有光’——獨特的生命之光”。這種“光”照亮了之后的責編過程,就是盡量從生命出發,以悲憫和敬重之心,努力強調其生命的尊嚴和人性的光芒。順著這個思路去做,這兩本書的獨特性就得到了彰顯,新意也就跟著表達了出來,也就具有特別的閱讀價值。
如果再遇到合適的書稿,彭明榜計劃當然會接著出版,因為這樣的“遇到”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,又是多么讓人驚喜不已。這就引申到了這套書的出版標準——“可遇不可求”,就像睡美人等著王子的到來和叫醒。
“可遇不可求、有獨特的生命體驗、有大悲憫和大情懷、有好的文字質地……這些都是我對這套書的‘標準’的歸納。”彭明榜說。
文本不同于公益圖書
“勵志類圖書被我的一些善于‘攢故事’的同行們玩壞了。”彭明榜坦言,現在做書似乎都害怕被貼上“勵志”的標簽。《康康的世界》一書作者鄒文說,這些年我們并沒有打敗自閉癥,而是學會了如何和自閉癥和諧相處;《痛并明白著》的作者柴麗麗說:“對有的人來說,上大學可能是為了一張文憑,但對于我來說,學中醫是純粹的、唯一的追求。”
這樣的文本確實有勵志性,但在彭明榜看來,它們和普通的勵志書又有不同。普通勵志書大多是講成功故事,教人如何在某一方面出人頭地,而《康康的世界》和《痛并明白著》雖然也講“成功”,但它們的“目標”很低,低到只是要成為一個“人”,甚至連成為一個正常人都不能夠達到。
康康的媽媽為了讓康康成為一個不特殊的孩子,15年如一日地以欣賞的目光觀察并記錄下康康一點一滴的細微進步,其母愛的精神動人心魄,已經超越了勵志的范疇,人們在這本書里看到的不是世俗的成功,而是人性的升華和對生命的珍惜與疼愛。柴麗麗的故事很容易被人看成是老套的“身殘志堅”的翻版,但細讀之下會發現,由于她既是一個漸凍人又是一個醫生的特殊身份,她對殘疾的痛苦的感覺特別細膩、敏感、豐富,而且她的文字極其準確干凈。這樣,她的這本書就不是普通的勵志書,而更多是代表漸凍人寫出他們的生命體驗,表達他們的生命尊嚴和對生命的熱愛,為他們代言,因而具有特別的精神意義。
在一些人看來,“生命情懷”系列也往往容易被劃入“公益出版”范疇,但在彭明榜責編這套書的一開始就沒把它們設想成狹義的公益出版,而是立足于在具有社會情懷的前提下還要爭取到好的經濟效益,或者反過來說,是在力爭獲得好的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去實現社會情懷,實現其公益價值。在他看來,所有的出版行為都應該或多或少帶有公益性。至于人們常說的公益出版,彭明榜的理解是狹義的,經濟效益也許較差但主題又能承載主流價值的書。